文物保護莫忽視民間力量
記得2020年的文物一天,筆者為探究明朝青海汪土司的保护曆史,前往西寧市湟中區某村尋找汪土司祖塋碑。莫忽imtoken钱包首页古碑不好找,视民便叩開了一戶人家的间力大門詢問。一位婦女應聲而出,文物當我說明來意後,保护她滿臉戒備。莫忽經出示證件,视民她才告知緣由。间力imtoken钱包首页原來,文物之前總有一些可疑的保护陌生人,向村民打問這兩塊碑的莫忽事情……
筆者還曾接到過一通電話,一位老人說,视民他們村要拆遷了,间力可是村裏保存的那些文物不知道該怎麽處置,特向報社打來電話谘詢。
這兩件事情,讓筆者看到了青海老百姓日漸提升的文物保護意識。
說起文物保護,人們很自然地就會想到考古所、博物館,而往往忽略了來自民間的力量。孰不知,文物承載著曆史,沉澱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,同樣,很多文物也承載著家族的記憶,老百姓對它們也有著深厚的情感。從古至今,於文物保護而言,民間力量不可忽視。
青海省博物館藏有一卷唐代《摩羯經》寫本。這件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是侯國柱先生斥巨資從國外購回,捐贈給青海省博物館的。還有館藏於青海省檔案館的明代“金書鐵券”,是明代青海西伯府李土司李文的後裔李永蔚老人捐獻的。在民間,像侯國柱和李永蔚這樣的人還有很多。在文物保護的道路上,他們傾盡全力,做出了巨大的貢獻。
中華大地上星羅棋布著許多珍貴文物,特別是一些不可移動文物,老百姓是它們的“近鄰”。文保單位雖然更加專業,但很多時候往往分身乏術,鞭長莫及。此時,群眾往往發揮著守護者的作用。
數年前有這樣一則新聞——群眾舉報,西安北郊漢長安城遺址內有人“盜墓”。等警察趕到現場後才發現,原來是考古隊在進行現場考古。這雖然是一起烏龍事件,但當地群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卻令文物局領導很是感動,他說,如果能充分調動老百姓的積極性,建立起廣泛的文物保護網絡,盜掘文物案件的發案率一定會大大降低。
青海雖然地處高原,但依然散落著許多珍貴文物和遺跡。遺憾的是,與浩繁的文物資源相比,青海的文保專業人員數量有限,人力、物力、財力投入往往捉襟見肘。而且,因為青海地廣人稀,也為文物的保護工作帶來許多困難。單單依靠相關單位來保護文物,難免會出現很多盲點、漏點。很多文物承載著人們的濃濃鄉愁,若文保單位能加大文保宣傳力度,讓更多老百姓樹立保護文物的意識,形成全民愛寶、護寶的體製機製,那麽,文物保護工作勢必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。